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追忆老济南城,你可知那老城墙和城门的故事?

2020-11-03 14:00:01来源:大众罗网

追忆老济南城,来说说老济南城墙和城门的故事。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城墙、城门这是一座城市的必要条件,没有城墙就不能称为城市。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济南的城墙还保留着。城门巍峨耸立,城墙高大坚固,老城的轮廓依然清晰。那您知道老济南的城门为什么四门不对吗?除了内城,为何后来又在老城外围修建了圩子城?城门的得名有何说法?如今我们还能寻到城墙和城门的踪迹吗?

济南的沧桑岁月和万千往事,和早年的城墙、城门密不可分,老济南城是座曾经拥有高大城墙和巍峨城门楼的古城。今天的护城河内侧就是济南的内城,最初是土城,明代初年改土城为砖石城墙。

明初城垣四周设四门,东为齐川门,俗称老东门,位置在今天东门桥附近;西有泺源门,俗称西门,在如今西门桥附近;南有舜田门,也叫历山门,俗称南门,在今天南门桥附近;北叫汇波门,即大明湖北水门。

那时大明湖约占济南古城面积的三分之一,济南府城墙的北门是一个船舶可以通行的水门。追溯其历史,北水门是宋熙宁五年,齐州知州曾巩倡导并拨款修筑的。

明末清初,为加强城防,在济南城东、西、南三处城门外增修瓮城,瓮城上设有箭楼。老济南有句俗语,“三山不见出高官,四门不对出贤人”,说的是咱济南风水格局独特,济南名士多。“四门不对”是指济南内城的四座城门东西、南北互不相对:南门居中,西门偏南,北门偏东,东门偏北。这种奇特的现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介绍,四门不对的原因是古人特地的避免在工程当中破坏泉脉 ,给泉脉让道。

600多年前的明代,当时被古人称为“古道朝京踏作河”的西门道是济南到北京唯一的官道。它的起点就是济南城的西门泺源门,途径估衣市街、馆驿街,然后折向北直到北京。

过去济南城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都是老百姓的通俗叫法。实际这些城门都是有“大名”的,而且名字起得讲究。比如,东门齐川门,取的是济南泉水向东流,而东边曾是齐国所在地。泺源门则因南临泺水源头趵突泉而得名。历山门,又称舜田门,则与舜耕历山有关。而汇波门,则取府城众泉水汇集大明湖,再从北水门流出城外的意思。这些名字都是明朝初年修筑济南府城的时候起的,不过,明朝修筑的济南府城并不是最初的济南城。更老的济南城在哪儿,这就要追溯到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济南为齐国的历下邑;西汉初年,始设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城,即章丘市龙山镇东北。西晋永嘉末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城迁至历城。

明洪武四年,济南古城的城墙由原有的夯土城墙加筑砖石而成,此次修建是历朝规模最大和最完善的一次, 这也是明府城的由来之一。

济南市考古所所长李铭认为,虽然今天所说的济南古城主要指明代府城的基本轮廓,但实际上城墙早在宋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存在,只是明代把它用砖石包起来,进行了加固。

李铭认为,明朝前期靖难之役中,朱棣南下攻打济南不成功,到南京夺取政权之后再回过头来猛攻济南,侧面说明济南城墙的坚固。

清咸丰年间,老济南城墙外又修了一道,这道济南的外城是为抵御捻军所筑。圩子城墙原为土墙,清同治四年,捻军再次北上,济南圩子墙改土筑为石筑,西、南圩子墙外还挖了壕沟,俗称圩子壕,如今文化西路南侧的河道就是原来的圩子壕。除北面与内城重合外,当年,东、西、南三面圩子墙大致为今天的历山路、顺河街和文化西路一带。

随着济南不断发展,在济南战役前,外城共有11道城门,其中岱安门是从城里通往千佛山的南圩子门;而永绥门位于今泺源大街与顺河街交叉路口,又称杆石桥圩子门,门外就是西接长清古道的杆石桥街。齐鲁大学创办后,又在南圩子墙上开了个新建门。而普利门和麟祥门则是为了连接商埠和老城而开设的。

清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济南的商业迅速发展,为方便交通,济南内城又新开了四个门,也就是北水门以东的艮吉门、老东门以南的巽利门、西南为坤顺门、西北为乾健门。

1931年,韩复榘入主济南,因无力修复城楼,索性将三处城楼拆除。

济南解放后,为改善城市交通,于1950年开始拆除原来的城墙和圩子墙,仅保留了内城老城墙的东南角作为修建解放阁的基座。

后来城楼除重建了北水门——汇波门外,其他城门楼荡然无存。2003年,在西城根街路西,一段隐藏在厕所和临时房后面的明代老城墙被发现。记者寻访时看到,这段城墙长约30米,高近6米,尽管墙体年久失修,但仍透出它所蕴含的古朴和厚重,西城根街就是因紧靠这段内城城墙而得名的。恰恰因为比较隐蔽,济南西城根街上的这段明城墙才得以保留下来,它当年是西城墙的一部分,西城墙从西门一直延伸到如今大明湖公园西侧,2007年这段老城墙成为我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城墙和城门见证了济南城的历史变迁,有的风景已经消失,有的改变了模样,但还好留下了这些地名和地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