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理财 >

首创证券李俊松:3到5年时间,打造一个具备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研究所,给职业生涯一个全新挑战

2020-08-08 10:30:25来源:财联社
© Reuters.首创证券李俊松:3到5年时间,打造一个具备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研究所,给职业生涯一个全新挑战© Reuters.首创证券李俊松:3到5年时间,打造一个具备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研究所,给职业生涯一个全新挑战

财联社(深圳,记者 覃泽俊)讯,如何打造一个有持续生命力的研究所,是近年券业持续探索的课题 。

具备十多年周期研究经验,曾任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的李俊松正式加盟首创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李俊松表示,打造一个具备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研究所,是给自己职业生涯设立的一个全新挑战,有信心用3到5年的时间,将首创证券研究所发展成为一个有自主培养能力、具备强大生命力与行业影响力的特色研究所。

本次接受专访的是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李俊松,核心观点如下:

1、研究所初期主要根据买方市场的需求和将来想重点打造的行业来构建研究组。比如宏观总量和大宗商品周期类、大消费类、TMT、新能源产业链等四大类。

2、公司将以内外兼顾的模式打造研究所。一方面是给公司其他业务部门赋能支持。在到达一定规模后开展对外服务,对外创收也能让研究员自身水平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3、研究周期必须与宏观经济、资产配置结合起来,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定位需要大量中观数据验证与跟踪,因此周期性行业研究对判断宏观经济周期、资产配置很有意义,这就要求将来周期行业分析师不仅要求深度本行业研究长远格局,更需要与总量行业结合,精准定位投资时点。

4、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咨询机构,能够最终收获客户的认可和尊敬,一是研究的专业水平要高,就是分析师一定要比客户更专业,因此卖方在自身所研究领域必须比买方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与时间,专注与深度才能获得客户认可。第二是职业道德,投资者之所以信任分析师,也是信任分析师的职业操守。唯有大道方能致远,要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做长期的事情,就要求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

5、首创证券的研究所初期会引进一些有影响力的分析师,同时也会培养一批自己的研究员,给予年轻人机会,去培养优秀的人,研究所后续会打造从学生到明星分析师的全流程培养体系。

6、在对内对外服务上,首先必须确立为本公司业务、基金、保险、私募、QFII等机构投资者服务的主流战略,再拓展主营业务以外的收入,不能本末倒置。卖方只有深入与市场融合与接触,研究员的研究水平才会提高,人员配置才能全面,在此基础上再去拓展增值收入才能游刃有余,单纯的内部研究无法满足研究所做强做大所需要的人员配置与资本投入。

财联社记者:首创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将覆盖哪些领域?

李俊松:研究所初期主要根据买方市场的需求和将来想重点打造的行业来构建研究组。比如宏观总量和大宗商品周期类、大消费类、TMT、新能源和新能源车产业链。人才建设会循序渐进,以稳健发展为主,公司比较注重长期稳健的发展。

财联社记者:首创证券是否会以周期为特色打造研究所?

李俊松:这个是肯定的。因为我自己看周期出身,对大宗商品、建筑,建材,地产这些周期类行业的研究方法框架都很熟悉,后面也会重点打造。初期力量的分配会先保证一个大组有领头人,把研究框架先支撑起来,前期可能部分研究能力稍微弱一些,但是必须不能有盲点。后期增加配置的时候,会以前期招来的分析师为基础,再继续强化研究力量。

研究所初期会招募相对有经验的分析师,同时也会招一些有潜力的分析师,中长期看我们还是以自我发展、自我培养为主。当然在客户量和研究员规模都进入中型规模之后,如果还需要更上一层楼可能还会再考虑从市场上引入部分知名的分析师,总体而言目前研究所应该还处在创业期。

财联社记者:目前首创证券对研究所的定位是什么?

李俊松:内外兼顾的定位。公司打造研究所,一方面是给公司其他业务部门,比如经纪、财富管理、投行、自营、固定收益,资产管理等支持。当研究所达到一定的规模,比如50人以上的时候就需要对外服务,因为一旦研究员多了以后,相对内部服务需求而言研究产能显得相对富裕了,对内的需求毕竟没有全市场需求那么大,所以必须走向对外;第二,到达一定规模后,研究员也需要走向市场,让自身水平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市场才是最好的老师。另外研究所如果需要继续壮大,运营成本也是会逐步提高的,这也促使研究所走向对外,一方面扩大研究所影响力,进行创收,最终我们应该是内外兼顾的模式。

财联社记者:首席经济学家是否在物色人选?

李俊松:首席经济学家目前也在考虑之中,一切根据公司业务发展需求,目前最紧要的工作是把研究团队先搭建起来。

财联社记者:目前研究所团队是否已经搭建完成?

李俊松:现在招募的大部分人已经在走面试流程,入职可能还没那么快,初期的核心团队成员选聘进展顺利,按照今年年内的目标整体进度已经过半,明年研究所还将继续扩充。

财联社记者:如何看待周期研究对于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与宏观的重要性?

李俊松:我从事周期研究有13年时间了。对公募基金而言,基金经理相对喜欢稳定成长的资产,长期获取公司业绩增长的收益,比如食品饮料,TMT和医药等,成长性的行业是非常受公募基金喜欢,因为择时相对没那么重要。但周期股的择时就非常重要,市场择时能力与宏观经济周期把握能力一脉相承,难度也比较大,需要持续深入跟踪市场,对宏观经济具备深刻理解能力,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因此甚至有的公募只择股不择时。另外大部分做行业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在宏观系统上的知识还有一定欠缺。

第三,基金公司大多数时候有最低仓位限制,就是说基金一定要买股票。基金经理只能做的就是调仓,系统性风险可能没办法规避,但是可以通过调结构,买最好的股票来穿越周期,因此长线资金而言周期性的波动就可能没那么重要。对于周期研究有意义的是可以跟宏观、固定收益、大类资产配置结合起来的。经济周期研究需要大量宏观、中观数据交叉验证,这恰恰是对于资产配置和择时非常有意义的。

资本市场各类资金均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各有各的赛道。现在公募基金经理大部分是做成长股出生。2010年以来,城市化和重工业的进入成熟期阶段之后,中国经济就开始转型期,整个周期股的整个活力和投资机会迅速减少,其实已经沉沦10年,所以现在市场的从业人员真正懂周期的相对较少。中国经济大的方向在转型,宏观波动越来越弱,完全可以通过个股的选择来穿越周期。目前持续关注宏观的更多是像固定收益、期货类私募、宏观对冲基金,股票类公募基金对宏观的关注整体不如10年前。

财联社记者:重新打造一个研究所,是比较有挑战的一个事情,您为何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李俊松:我做研究有十几年时间,其实在卖方做行业研究,到这个阶段单纯做研究员成长空间有点受限,在这个年龄阶段,我需要进一步提升我自己的职业空间。所以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职业路径。

同时也在于实践自己对于卖方的一些理念与想法。现在卖方的研究比较多,竞争也非常激烈,通过这个转型也想验证自己对研究所发展的理念。

研究所成功有不同的路径,有的研究所是靠砸钱、挖人。我想可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与众不同的路子,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对于公司和个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财联社记者:什么样的卖方研究才能赢得市场尊敬?

李俊松:首先是合规经营,合规展业,公开、公正、透明原则是大趋势。卖方研究应该说已经度过了野蛮生长期,正在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时代。对于投资者、监管机构而言,研究所在市场上属于曝光度比较高的,对职业操守和职业门槛要有高要求。

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咨询机构,能够最终收获客户的认可和尊敬,无非有两点。

第一,研究的专业水平要高,就是分析师一定要比客户更专业。卖方其实是牺牲了行业覆盖数量的广度转而专注某一个行业的深度研究。一个卖方研究员他可能一个职业生涯就看一个行业,但一个买方研究员他可能在一家就看过很多行业,因为买方研究的配置比卖方要少,这就要求卖方人员必须要更加深入、专业服务客户,尽到勤勉尽责义务,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我想市场不缺什么都懂一点的人,缺的是对自身研究领域能一锤定音有绝对话语权的人;

第二是职业道德,投资者之所以信任分析师,也是信任分析师的职业操守,如果分析师的人品有瑕疵,把内幕信息作为自己的优势,这会毁掉长期以来客户的信任,投资者是没有时间或有时候很难短期内去甄别一个分析师的观点假设基础真实性的,一旦失去了客观公正的标签,卖方分析师也就失去了话语权。唯有大道方能致远,分析师必须树立合规、客观、深度、专业的形象,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做长期的事情。

财联社记者:研究所采用市场化打法,如何看待重金挖人?

李俊松:首先各家券商均有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研究所各类发展策略本身无优劣之分,适合自身才是最好的。

重金挖人、高举高打式的市场化打造研究所也有成功案例,这是比较快速建立起研究所的有效办法,但投入也相对较大,需要公司具备一定的决心和实力。同时,短平快建立起来的研究所需要快速建立自身的核心文化和培养体系,因为市场上挖来的人背景、理念和框架各不相同,如果缺少一种核心的文化理念,当团队首席分析师离开的时候,研究所很难内部再孵化。国内也有券商自己培养体系方面做得很好,这类的研究所更有生命力和持久性,对公司而言性价比更高,对于券商而言需要综合权衡自身战略、投入、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去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首创证券的研究所初期需要挖掘一些有成果、有影响力的分析师,同时公司也会培养一批自己的研究员,给予年轻人机会。从实习生开始,我们就要寻找最优秀的人才,全方位培养。这样整体打造出来的研究所,员工忠诚度和核心文化理念都会更为稳定。虽然这样的模式出成果要稍微慢一些,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研究所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对公司也是长期来看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财联社记者:研究所如何寻找增值收入?研究员应如何找准自身定位?

李俊松:对于国内券商研究而言,目前质量最高、稳定性最强的收入来源仍然是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私募、QFII等机构的佣金收入。首先应该确保这些机构投资者收入基本盘,再拓展主营业务以外的收入,不能本末倒置。服务好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研究所的研究水平才会提高,研究水平和人员配置到位后,才能有实力去寻求增值收入。

市场上的增值收入机会,对于非二级市场机构的需求更偏咨询和定制化,对分析师的工作量的投入要求很高,难以量产。分析师在单位时间成本偏高,如果没有高收入覆盖,就占用了分析师研究股票,研究产业的正常工作时间。因此定制化需求可以适度拓展,但不会是研究所主营业务。

对于分析师而言,不断拓展对自身行业理解和投资机会把握是其核心工作内容,也是最具价值和成就感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才有能力对投行、PE/VC、上市公司、产业投资者等提供必要支持,分析师应专注自身能力圈,不能把自己当成销售、投行家、上市公司领导、一级市场投资者,要找准自身定位,敬畏市场敬畏专业,专业人做专业事,不能越位,做好自身行业研究工作才是我们最大的职责。